2012年12月23日星期日

智慧100 - 攝心入定

攝心入禪時,以覺觀為惱;是故除覺觀,得入一識處。──大智度論卷一七.釋初品中禪波羅蜜
  
  本偈是說,進入禪定所遇的障礙,是覺和觀,若不離開覺觀,就不能進入深定。
  
  「覺觀」是心理活動現象,又被譯為尋伺。粗思緒為覺,細思緒為觀;尋求事理的粗性作用,及伺案事理的細性作用,合稱為尋伺。這是思考性、探索性的心念,與專注性、集中性,乃至統一性的禪修心態是相違背的。進入禪定時,如果還有覺觀,就打攪了定境的完整和寧靜;若能把覺和觀的心象徹底擺下,就能進入深定。覺觀對於分辨好壞善惡而言,是善的心理現象,對於禪定的修行者來說,卻是不善的心象。因此《大智度論》說:「覺觀雖善,而是三昧(禪定)賊。」
  
  攝心是把散亂的心和攀緣的心集中起來。散亂的心,是天南地北、胡思亂想。攀緣的心,是對外在的環境,不論眼所見、耳所聞、鼻所嗅、嘴所嚐,只要是喜愛的就追求、貪取,不順意的就討厭、排斥。若要集中這個散心,需要使用攝心入定的方法。有的直觀實相無相、念頭無物可緣、念頭無立足處,便是三昧定境。有的用數息觀,把雜念妄想用數呼吸的方法排開,唯一的念頭就是數呼吸,等時間長了、工夫深了,就能進入禪定。禪定有深淺之別,入深定之後即進入「一識處」,只有一個自我識存在,其他一切分別識都不起作用了,這個自我不是對外攀緣的意識,也不是對內尋伺的意識,而是還有自我中心的存在,存在於禪定之中,可見若不除我執,禪定再深也未必解脫。
  
  另在禪修的現象和方法上,也用覺觀二字,不過不是此偈所用的尋伺心。
  
  覺是禪修者的覺受,凡打坐時會產生種種覺受,如冷、暖、呼吸順暢或不順、身體清涼輕安等。由身體的現象產生心理的反應;如果執著這些反應就不能入定,必須放下才能入定。
  
  觀是觀想的方法,如因緣觀、數息觀、慈悲觀、不淨觀、界分別觀等,合稱五停心觀,我們必須經過這些修觀的方法才能入定。如果在入定之後尚有觀的方法可用,則表示未入深定。正如坐船過河,若不肯離船,即使到了彼岸也是不能登岸,所以執著覺受及觀法,也是禪定的障礙。
  
  更進一步,倘若入了深定而耽著定樂的享受,也不得解脫,必須先將覺觀放下,才得入定,然後必須將定境也得放下,方為無私無我的自在解脫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