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27日星期日

'忍' 與 '恕' 的前後左右

     為何要 '忍' ? 所謂忍辱負重,是心懷某些意圖或機巧才 '忍',如果沒有背負重任或企圖,一般人在面對羞辱時實在是難以忍受的,更何況要完全寬恕羞辱你的人。
     '忍' 可以是真實不虛,或隱藏着虛情假意;要作出百份百的忍辱,是不能帶着絲毫意圖或機巧,否則 '忍' 的思想行為便失去持久力,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,或遇緣時便放棄 '忍辱',甚至作出報復的行動,後果不堪設想。
     '忍' 會因應千絲萬縷、錯綜複雜的心理因素而生不同量度的忍辱想法與行為,例如忍者 (你) 從未深究對方 (羞辱你的人) '錯與對' 的問題,或想不通究竟對方是錯是對,或覺得對方的羞辱是無心之失的關愛,只是用錯了方法,或覺得對方犯的只是小錯,又或大錯極錯,又例如忍者感到對方值得原諒,或考慮到與對方的交情深淺,又或感到很憤怒。結合以上種種的心理條件,'忍' 便產生不同程度的 '忍量',由於人心隨境轉,變幻莫測,如夢幻泡影,實在難以用筆墨和言語來形容,不可言說,因此 '忍' 是不可思量,有時忍中有恕,有時恕中有忍;忍可分真忍、假忍、小忍、大忍、情執的忍、輕鬆的忍、絕望的忍等等,事事要忍耐,人人要忍讓,對人、對事、或環境、或命運,'忍' 是覺悟的因,忍至無心可忍的境界,'忍' 巳不復存在。
     為何要 '恕'? '恕' 幫助自己放下心頭大石,如是者活得輕鬆自在,不再與自己過不去。'恕' 比 '忍' 較為主動和積極,容易建立人際友好關係,再超越一點,便是 '愛' 你的敵人。'忍' 中不一定考慮 '寬恕' 的問題,只將羞辱着了空,當作未曾發生了吧! '恕' 是有對象的,是不落空的,不一定是盡 '恕',可能原諒了對方大部份,剩下小部份仍然殘留於記憶裹耿耿於懐,有待時日的洗涮沖淡。對人或事的執着程度會 '左右' (影響) 你 '寬恕' 的百份比例,遇上小事情會較容易百份百寬恕,但這是因人的包容氣量而異,視乎各人對大與小的看法。
     人類的心臟先天偏左,我常好奇地認為人之所以有主觀情懐、不能守 '中' (走向中庸之道) ,多少是和這有關;或轉向另一角度,是主觀情懐主導心相或人心定位,這些似實非虛的理論純屬個人主觀愚見,我又愚見到 '相由心生' 與這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有。由心生的現相可以是後天造就,同時又由先天定奪,人於過去世所動的心念種了因,結果來到這個世界,各顯不同的現相。有人把心一橫,心向左傾,自私自利,走向極端,處處執我,鑽了牛角尖,不能自拔;有人滿心歡喜,心向右轉,傾一生之心力為慈善,為求福報,為別人而忙而活,處處為人設想,因別人快樂而樂,自覺付出了一顆善良的心,希望將來 '好人有好報'。無論怎樣傾心,都是勉強的、攀緣的,因心的現相永遠不能改變和移動,何況是心的實相,實相非相,抓也抓不着,又何來心可傾呢?再說守 「中」 道,從心的現相和實相而言,亦是牽強無謂的,根本沒有所謂的定位,只要如常地遵守中庸之道,又何苦要找尋心的定位,何苦要執着於文字相、言語相,反又迷了!
     在未發生 '忍' 與 '恕' 之前,如沒有對象 (人或事) 使然,就沒有忍與恕的想法,但並不代表它們不存在,只是世人為修行、為逃避、或為醫治情緒病,而刻意着空、刻意避免社交、刻意自我清靜。既然它們存在着,就會有對象,有自我,有觸及忍與恕的事情。它們發生後,我人可能會念念不忘所發生之事,或自我釋放,或滿心歡喜,或有感自己 '好人' ,又或覺功德無量,源源不絕的想法充塞其中。「我 '忍' 了、 '恕' 了別人的所作所為,但我不覺得怎樣,實際上我真的 '忍' 了、'恕' 了,希望你們知道要忍辱,要寬恕。」 這樣,前不落空,中不着有,後不斷滅,守 '中' 並如如不動,合大道乎?見仁見智,莫衷一是,既然如此,就不用說了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